欢迎访问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健康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教育

【2024年公卫宣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知识问答(一)

2025-01-07 17:43 来源: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59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哪些?

  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59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服务内容有哪些?

  (1)患者信息管理

  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人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2)随访评估

  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意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面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3)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4)每次随访应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4)健康体检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或)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59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的工作指标有哪些?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年内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登记在册的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x100%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服药率=规律服药患者人数/在册患者人数x100%

  规律服药患者人数指每3个月随访一次,每次记录均为住院、规律服药、医嘱无须服药且不能有间断和不服药的患者数。

  59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体检包括哪些辅助检查?

  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59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服务流程是什么?

  见图9-1。

image.png

  图9-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服务流程

  59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服务要求是什么?

  (1)配备接受过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本规范规定的健康管理工作。

  (2)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新。

  (3)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4)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image.png

  59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制度有哪些?

  (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将相关报表上报至市重性精神疾病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病患者。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的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同时帮助其落实各项救治救助政策。

  598.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599.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

  精神障碍是生物学因素、个性素质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以及基因突变等。

  2)感染:感染因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

  3)化学物质:各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害的物质都可引起精神障碍。常见的有成瘾物质、酒精、医用药物、工业毒物、农药、食物、一氧化碳等。

  4)躯体疾病: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脑损伤、脑变性疾病是引起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

  5)年龄:童年和少年期的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容易受到损害,出现发育障碍。40~55岁进人更年期,是精神障碍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60岁以后进入老年期,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迅速增加。

  6)性别:性别对一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有重要影响。如抑郁症、神经性障碍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而物质依赖、慢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则男性高于女性,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简称心因,包括心理素质和心理应激两方面。心理素质是条件因素,心理应激则为致病诱因。

  (3)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精神发育迟滞和癫痫则农村高于城市。

  2)社会变迁:城市化、工业化、移民迁徙等社会变迁都会引起精神障碍的疾病谱的变化。

  3)社会压力。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人际关系对应激的不良影响所起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够减轻应激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600.什么是精神症状?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601.精神症状有哪些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志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602.如何判定并分析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精神症状?

  一般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纵向比较,即与当事人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其精神状态是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第二,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第三,应结合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神症状时:第一,应确定症状是否存在,存在哪些症状,第二,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哪些症状是继发的,第四,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第五.关注患者对症状的感受,以及在症状支配下所表现出的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603.常见精神症状有哪些?

  精神症状是异常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精神症状可分为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障碍。

  (1)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和内感性不适(内感性不适指体内产生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感觉,且难以表达,患者不能明确指出不适的部位)。

  (2)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3)思维障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主要为思维过程的联想和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有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被夺、思维插入、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化声、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强迫思维等,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常见症状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非血统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4)注意障碍:包括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狭窄、注意转移。

  (5)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虚构、错构。

  (6)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

  (7)定向力障碍:包括时间定向障碍、地点定向障碍、人物定向障碍。

  (8)情感障碍:包括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易激惹、情感不稳、情感倒错、情感矛盾。

  (9)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矛盾意向。

  (10)动作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模仿动作、刻板动作、作态、强迫动作。

  (11)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

  (12)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或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及其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