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青少年会觉得,喝酒才有成人的仪式感。如果是在安全的地点,和熟悉的人喝到醉,最多也就出点洋相,大家会互相照应,并不会有危险,比如我的发小就曾贴心地给我盖上一辆共享单车以免肚子着凉。但你们听说过“捡尸”这个词吗?某些内心阴暗猥琐的人会专挑醉倒的人下手,实施不法行为。
省流版
过量饮酒会对神经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使人神志不清,任人摆布。
“捡尸人”常用的作案工具包括“特调”鸡尾酒(饮料)、罐(瓶)装烈酒、小零食,甚至违法药物。
青少年应避免进入有风险的场所,外出用餐看好自己的杯子,对不熟悉的酒类、饮料、零食等,都不要入口,陌生人送的酒水,或是已开口的饮料都不要喝。
如发生意外,应立即报警,采取医学手段避免更大伤害。
喝酒喝到不省人事?小心被“捡尸”!
酒精,是最常见的易成瘾精神活性物质。少量酒精会让人兴奋,但一旦过量就会对神经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使人神志不清,人事不省,任人摆布。在这样的情况下,醉酒者特别容易被陌生人乘虚而入,甚至导致更可怕的后果。比如被“捡尸”的女孩不仅被性侵,不雅视频照片还被放到了网上售卖......还有,别以为只有女生才会被“捡尸”,男孩子也未必安全,比如一位台湾帅哥就在醉后被“朋友”侵犯,一个醉倒在路边的男子被流浪汉猥亵...…就问你恶不恶心?害不害怕?
警惕这些“作案工具”!
光怕是没有用滴,疾控君这就来告诉你们该怎么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首先我们来认识几种“捡尸人”常用的作案工具:
1. “特调”鸡尾酒(饮料)
比如被誉为少女杀手的蓝莓茶blueberry tea,入口暖暖的、甜甜的,但却是用高度伏特加勾兑的,酒量一般的人半杯下肚就会意识模糊,如果里面还有其他猛料就更容易把人放倒。
2. 罐(瓶)装烈酒
你以为没开盖的饮料就是安全的?图样图森破啊,看看这罐鼎鼎大名的“four loko”,曾被称为“失身酒”,果味汽水的口感下却有12-15%的酒精含量,还有牛磺酸、咖啡因,相当于二锅头兑红牛配咖啡,越喝越兴奋,一会就断片。
3. 小零食
专门对付不愿喝酒的猎物,比如这个Party Star小果冻,颜色鲜艳,人畜无害,却含有高度浓缩的烈酒,酒精含量可高达20%,三五颗就能把壮汉放倒。
如果你的酒量特别好,或是遇到更渣的人渣,那么还有可能会被下药。
4. 违法药物
K粉(氯胺酮),在发明之初是作为兽医麻醉剂使用的,可以使人意识与感觉分离,极易成瘾,还会让吸食者的膀胱萎缩到原来的1/10,导致终生离不开纸尿裤。
GHB(γ-羟基丁酸),现在最常见的迷药,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被称为“乖乖水”,“听话水”,曾经的“咔哇潮饮”里就有它,无色无味,易溶解,起效快,15-20分钟就能让人昏迷并丧失短期记忆,醒后会有嗜睡、幻觉、焦躁、抑郁等后遗症。
蓝精灵(氟硝西泮)、酣乐欣(三唑仑)、氯硝西泮、咪达唑仑等强效安眠药,醒后会伴随失忆,只需小小一粒或一滴就能起效,特别适合在光线昏暗、人流穿梭的环境中作案使用。
这些迷药都属于精神麻醉类药品,除了麻醉致幻作用外还有很强的成瘾性,更因为剂量难以把控而容易危及生命。2023年美国因药物过量而死亡的人数达11万,大部分为青少年。我国对此类药物滥用零容忍,非法买卖、持有和使用等同于贩毒、吸毒和投毒,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承担刑事责任!
出去玩之前,这几条防身术请收好!
世间险恶,人心难测,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青少年一定要多学习防艾禁毒安全知识,时刻记得保护好自己。
1.要和绝对信任的人待在一起,千万不要彼此分开,尤其要当心刚相识不久、尚不了解的所谓“朋友”。
2.避免进入有风险的场所,可以选择商场里的KTV、只听歌喝酒的清吧,避免去环境复杂的夜店。
3.清楚自己的酒量,控制自己的酒胆,别把自己灌醉,给别人机会,趁人之危没有良人。
4.陌生人和刚认识的人送的酒水,或是已开口的饮料都不要喝,以防被下药。
5.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一直都在更新换代,因此对不熟悉的酒类、饮料、零食等,都不要入口,切莫因为好奇而尝鲜。
6.保护好自己的杯子,可用手掌盖住杯口并一直拿在手里,以防不备时被人下药。
7.察觉不对,立即报警!当突然出现头晕、嗜睡、四肢无力的情况,要马上掏出手机,抢在意识模糊之前拨打110,说清自己所在的地点和衣着特征,请求紧急救援。
8.如果万一不幸被性侵,立刻报警!保留证据,不要洗澡,收好内衣,身上有伤痕的话拍照留证。
9.被性侵后尽快去医院检查评估,12小时内服用紧急避孕药,72小时内服用艾滋病毒暴露后预防阻断药,尽快进行抗生素梅毒阻断治疗,避免更严重的伤害。
每个暑假都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有人提升能力,有人发展爱好,有人领略美景,有人认识社会,也有人恣意放纵、懵懂莽撞、误入歧途,还有人永远留在了昨天。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享受这个假期,记得安全第一,以免在美好青春的回忆里留下太多马赛克。